平原融媒记者 张越通讯员 郑致民
走在平原县张华镇北白村的街道上, 50多亩的芍药花点缀在街道两旁,花香漫溢整个村庄,沁人心脾。远远望去,党群服务中心、街心公园已相继建成,富裕起来的村里人们,有的漫步街巷,有的在公园晨练,惬意的享受着乡村悠然自得的慢生活。
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张华镇始终把生态优势当做 “最大的优势”,把人居环境当做 “最大的民生”,结合自然、文化、农业,深入实施省市县美丽乡村三级联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原生态主题文化品牌,田园张华正在成为一张新的亮丽名片。
建基础提升环境链
“干活就要精益求精,都说我们原来基础好,可那是朴素的美,干净整洁是特点,现如今你在看,我们是精致的美,辅路、街角都进行了硬化,绿化更加精细,路灯也实现了全覆盖,美丽融入了细节,就连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乡亲,都感受到了变化。”侯庄村党支部书记侯志华介绍说。
对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连续多年在县内名列前茅的张华来说,改变需要用心,重中之重是从 “接地气”,向 “宜居化”转变。为此,张华镇高标准规划,聘请山东德建规划设计院,深入乡村、街道,察实情、看实景、谋实效,制定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规划,打造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 “五化合一”,节点景观、生态标识、民俗文化 “三点并进”的设计妙笔。把提升基础建设作为环境链的重要一环,实施硬化、美化、亮化综合提升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排水、道路、照明等热点难点问题,完成主干道下水道1.8万米,铺设花砖4万平,安装路灯及景观灯530盏,墙体彩绘、粉刷4.7万平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优绿化提升生态链
如今,沿着平腰公路一路向南,到张华骑行一圈,已经成为了平原甚至是周边县市骑行爱好者的一条经典 “线路”。这一路,车少、树多、风景好、还有各类生态采摘园。当骑行者们来到北白村的老牌坊下时,看到江北梨园御字碑、梨花池、围村菊园、红色枣林,感受着 “千年不分梨”的美好寓意,体会着枣林里传承的红色血脉,一身疲惫在清凉的微风中荡然无存。张华生态旅游链,已经成为平原人向往的生活。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张华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结合文章,做强 “绿 ”文章。
“绿 景观街道”,以环镇路为链、以创建村为点,突出绿化特色,串点连线、一体建设,形成“村村见绿、一路长青”的林业发展示范带,种植绿化树木4.5万株,建设绿化样板路3条。
“绿 村容村貌”,大力实施拆危植绿行动,拆除破旧房屋280余座,实施土地整治 62亩,实施“一村一品、增收增景”行动,种植各类北京菊、金银花等经济林木150余亩。
“绿 特色发展”,实施林带更新300亩,积极发展秋霜梨、金银花、无花果等特色经济林木,不断提升张华镇绿色发展、生态振兴提档升级、再上新台阶。
美庭院提升生活链
“美丽庭院建设,是传统村容村貌的延伸,是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也是美丽走进农家、迈进心灵的重要一环,这个月的评比,看出我们的成效更实了,群众认识也更深。”张华镇妇联主席王海燕在月度美丽乡村擂台比武后说到。
一方美丽庭院反映的是家庭的生活态度,更是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推动美丽庭院从 “几处美”迈向 “全域美”。张华镇通过镇、村妇联发挥组织家庭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优势,培育美丽庭院试点村 3个,创建美丽庭院1080户,由点到线到面,不断实现由 “一家美”到 “家家美、村村美”的转变。
推动美丽庭院从 “外在美”迈向 “内在美”。不断探索美丽庭院创建新路径,把深化美丽庭院与家风家教、道德风尚等思想阵地建设工作相融合,让花草打造延伸到家庭建设,将小庭院变成精神文明建设大舞台,创建县级美丽庭院星级示范户34户。
推动美丽庭院从 “一时美”迈向 “持久美”。开展 “乡德益 ‘张’·繁 ‘华’似锦”乡风创建活动,举办月度镇级美丽庭院擂台活动,建立长效化推进机制,真正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打造 “时时美”示范带。
美丽乡村中幸福生活的张华人,正在开辟美丽新目标,向着现代范、文艺范的 “新美丽”不断进发。今年以来,提升改造文化设施7处,创建市级基层文化 “三有”示范点2处;依托芍药观赏、金银花制茶、秋霜梨采摘,打造 “花香北白”区域党建共同体特色农业体验区;依托 “江北梨园”主题广场为节点,打造 “江北梨园”文旅观光区,等等, “村庄美、庭院美、产业美、心灵美”正在一步步走进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