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廷新:一个全镇第一村“当家人”的担当与格局-米乐体育官方下载

提起平原腰站第一大村,必是王双堂村。在这个全镇第一村里,村党支部书记是 “当家人”,他的担当和格局奠基着村庄的未来。

梁廷新,腰站镇王双堂村党支部书记, “临危受命”,他接过一个乱摊子,首战向 “脏乱差”宣战,擦亮了村庄面孔,二战向 “土地”宣战,带出一批 “粮王”,三战向“村级管理”宣战,涌现一批 “胡同长”……

今年,他被评为 “德州市担当作为好书记”,并在全县建党97周年暨晋星颁证表彰大会上,作为优秀党支部书记进行发言,这位老支部书记又有着怎样的 “执政格局”和“责任担当”?

大村就要有大村的样子

王双堂村是腰站镇第一大村。人多事多,曾经的王双堂村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乱摊子。村里占用土地、垃圾乱扔、柴木乱堆现象随处可见,很多村民养猪积肥,把猪圈盖到了马路上,不但影响了村容村貌,更影响了村民致富。传统的农业村,村民们守着家里的几亩责任田过日子,大家安于现状,根本谈不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

2006年春天,热心村里的大事小情、为人朴实善良的梁廷新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改变现在的面貌,过上好生活。

新官上任,梁廷新立马进入 “角色”,如何加快村庄发展?村民致富之路在何方?这些问题让他日思夜想,四处奔波忙碌。

新官上任三把火。梁廷新先后组织党员会和村民大会,让村民就如何清理脏乱差大街一事发表意见,在征得大部分村民同意后,梁廷新开始组织人员清理。为了工作顺利开展,他亲自动手,黑白盯靠在一线。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工作进入最困难阶段,他的母亲查出了癌症,住进了医院,为了不半途而废,他忍着泪水,始终没有离开,没有尽孝成为他终生遗憾。

村庄环境整洁了,梁廷新又马不停蹄整理村集体资产,通过合理整顿,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解决了多年遗留的问题,随后他又利用村资金,对村1600米主干街道进行了硬化,赢得了民心,为村民走上致富路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快群众致富步伐,梁廷新着力支持村里的种植以及产业发展。 2015年,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组来到了王双堂村,梁廷新积极配合第一书记们进行精准扶贫。通过反复研究酝酿,梁廷新和第一书记们达成共识, “要想农村群众收入大幅提升,必须调整改变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

从2015年秋开始,由第一书记提供生产资金,由村集体流转土地,在全村建起了一处高标准的种植基地,逐步引导全村群众走上一条新农业产业的致富路子。

去年以来,梁廷新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带领全村百姓共建美丽乡村;严格按照镇政府要求,积极宣传发动百姓进行环境卫生清零、拆危除旧植绿、旱厕改造、气代煤等各项工作。

街道宽敞干净、树木郁郁葱葱、百姓喜笑颜开!如今的王双堂村,已经旧貌换新颜。

梁廷新用自己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行动,用一颗亲民、为民、爱民之心和实际行动真正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的朴实情怀。

“粮王”支书的共富梦想

梁廷新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村里的百姓,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粮食种植一直是村里的主要农产品。如何让土地生金、粮食种植产生最大效益一直是梁廷新深思的问题。

2009年,梁廷新通过多方考察小麦良种,不厌其烦到县农业局请教技术员,在自己的责任田搞起了粮食高产创建“实验”。

在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打破传统耕地方式,自掏腰包3.6万元购置了两部深松机,将田地彻底深翻了一遍。如此一来,就避免了传统耕地时因深度浅而导致土地板结的缺点,使麦苗根扎得深,更容易吸收土壤养分。

深松田地后,梁廷新又突发奇想:“以前种地间隔很密,有个刮风下雨的,小麦很容易倒伏,为啥不能调整下播种的密度呢?”脑子里有了想法,就立即行动。梁廷新按照技术员的说法,拉大了播种的间距。麦苗之间空隙大了,不仅通风,透光,还抗倒伏,产量自然提高。在用肥方面,梁廷新也独辟蹊径,不走春天传统施肥老路,而利用氮肥后移技术,将施肥时间错后,这样,正好赶到小麦拔节期间吸收全部肥料,小麦自然长势很旺。

在此期间,梁廷新不忘村里百姓,将王双堂村2188亩土地全部划入了德州市高产示范创建区,并积极争取上级派技术员专门来村进行农业生产指导。

一年后,村民粮食取得大丰收,产量比以往高出将近20%,而梁廷新的 “试验田”亩均小麦产量达到了1350斤,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当年的 “粮王”,获得山东省 “农博士杯”种粮大王优胜奖。 2012年,梁廷新再次获得 “金满田杯”优秀种粮大王优胜奖。

梁廷新的科学种田方法让村民们眼热心动。他趁热打铁,一心带领村民致富,成立了金麦玉种植合作社,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农机、统一订单收购等 “五统一”社会化服务,全程指导村民生产。如今,王双堂村已经成为全市著名的粮食高产示范区,被列为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田。

梁廷新也因此在2014年被评为德州市乡村之星,2015年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

小胡同长的大事业

在王双堂村,要问老百姓,家里有事儿解决不了怎么办?

老百姓总会信心十足地说一句: “找胡同长啊!”

老百姓口中的 “胡同长”,是今年王双堂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创新。

王双堂村1580口人,但是村 “两委”干部只有3个人,村内也只有3个生产小组。村大、人多、干部少,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无暇顾及成为一大现实问题。

“虽然这些事看着不起眼,但是时间长了,必将影响村党支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村党支部书记梁廷新急在心里。

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梁廷新组织村班子认真讨论对策,并积极向镇党委政府寻求帮助。经过多次调研、座谈,今年4月份,镇党委决定在王双堂村进行精细网格化工作试点,推行 “胡同管理员”制度,以胡同划分网格、动员村内的无职党员参与村务治理服务。

王双堂村以全村的26个胡同为网格,将村内所有的住户、地块、河道纳入其中,推选出26名党员担任胡同管理员,也就是村民口中的“胡同长”。胡同管理员不仅负责胡同内组织建设、综治维稳、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工作,还负责上级政策法规宣传、民情信息收集、民事代办、邻里纠纷调解等工作,实现了村里事事有人管。

在推行过程中,王双堂村坚持三个标准,即“三活、四清、五到家”。 “三活”,就是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就是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到家”,就是经常走访到各家、意见建议听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细致工作做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

村民张登江的孩子因患白血病在北京就医,而家中所种的四亩蒜苔却到了收获期。胡同长宿道荣在一次查看庄稼长势情况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立即组织了几名热心村民进行了采摘,并联系好了买方。而这一切,远在北京的张登江也只是通过电话才知道。

“别看胡同管理员官不大,但管的事可多着呢。 ‘有事就找胡同长’已经成为了村里最流行的一句话。”王双堂村党支部书记梁廷新说, “这26名胡同长,把全村织成了一张紧密的网,网住了村内的大事小情,也网住了党员群众的心,为维护村庄和谐稳定、支持村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解桂颖 通讯员 夏天

相关阅读

德州新闻网mile米乐体育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mile米乐体育的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米乐体育官方下载的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