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解桂颖 特约通讯员 张秀芝
“全国文明村”!去年11月,当这样一个“国字号”荣誉称号落在前曹镇西马庄村,不仅让全村的老少爷们感到荣光无限,也在平原大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是什么让西马庄村夺得这块国字号殊荣?在村子里走一圈,我们看到这里,班子强、村风正、环境美、集体富……西马庄村靠的是实力。然而,村民们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这个军功章上,有我们村支书的一半。 ”
马玉彬,前曹镇西马庄村党支部书记。扛起这付重担13年,他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强根筑基抓党建,乡村文明促振兴。在今年的七一大会上,他由“四星级”村党支部书记,晋级为“七星级”。
文明村有颗“坚强核”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自从2005年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以来,马玉彬从班子自身建设出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只有“车头”充满活力,才能带动全村群众在全面发展的路上加速飞驰。
“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有时候难免‘按下葫芦瓢起来’,如果没有一个过硬的支部班子,党员心里就没有了根,群众心里就没有了底,整个村也就没有了‘魂’。”马玉彬说。
马玉彬不断加强支部班子自身建设,围绕抓思想、抓“三观”,扎实推进“党员活动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努力提高班子成员和党员队伍的自身素质,不断增强班子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近年来,组织全体党员、部分村民代表300余人,多次到河北、淄博等地参观,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教授,先后6次到村授课。开展党员积分管理工作,结合村里实际,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搭建平台,一月一评分、一季一公示。党员们争相行动起来,为村民无偿修理电机、收麦子、照顾留守儿童,大家各施所长,为群众服务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文明村先要“村风正”
在西马庄村,有一条著名的“明星街”。这些明星,都是村里的乡亲们。哪家子女孝顺了,哪个家庭和睦了,谁在诚信经营了……都能在这条街上找到。
村民白从利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白从利兄弟俩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三餐及时送到,晚上轮番陪着老人。陪伴,就是最好的孝顺,说起自己的儿孙,老人总是赞不绝口。村民金满荣常说:“孙子们、孙子媳妇们都没的说,老人可享福了。”
在西马庄村,这样的家庭并不只有一户。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村民们的血液里。这源于,马玉彬在村里号召开展的“乡村文明”行动。
每个村民都是一面镜子,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西马庄村的村风。 2017年,马玉彬在村里大张旗鼓的开展了“立家规、树家风”活动。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签字活动,共收集87条优良家规、家训,邀请县书法协会的书法家现场书写,制作成红陶门牌,悬挂到每户门口。
如今,西马庄村家家户户的门前安装了古色古香的红陶门牌,“诚信守礼勤学孝顺”、“诚实善良勤劳俭朴”,一块块门牌上面镌刻的家训格言,将文明“种”进农民心田,让乡村脱胎换骨,迎来全新美好图景。
马玉彬还借助“四德人物”评选,定期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最美家庭”等模范典型,“四德”上榜率达到70%以上。乡村文化带动了乡村文明,村风、民风有了根本好转。多年来,西马庄村没出现一起打架斗殴事件,没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文明村内外“环境美”
夏日的午后,走进西马庄村,只见一座座农家小院整洁精致、一个个垃圾箱沿街整齐摆放、平整的柏油路上太阳能路灯矗立在两旁、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
“近几年,乡村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过越舒心。我们的房屋被粉刷一新,村史馆、西红柿主题公园、文化健身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孩子玩耍、乡亲聊天都有了去处,村里还成立了广场舞队。”60岁的村民郭世芳细数村里的变化。
这样美的环境,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提前想、远处看。早在2014年,马玉彬就开始坚持不懈地改善村居环境,在全镇率先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以出义务工的形式,集中全村人力、车辆对村内、村外的“脏乱差”进行了集中整治,清运垃圾400多车。
几年来,坚持植树造林,围村林达到3700多米。拆除危房旧屋,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地植树3000多棵。通过拆危除旧、整理旧房底,平整出土地近60亩,利用这些土地,村里规划建设了一处约30亩的村内公园,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提升了村庄品味。
旧房屋虽然拆了,乡愁不能丢,记忆不能空。结合县里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马玉彬又联系聘请专业机构规划设计,对有价值的老房子进行升级改造,精心打造了一处乡村记忆馆。现在,记忆馆成了村内老人回味乡愁、教导后辈子孙的宝地。
文明村奔向“集体富”
“班子强了,村风正了,环境美了,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就有了组织保障,有了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马玉彬从未停下脚步。
近年来,西马庄村的西红柿大棚种植产业优势明显。然而,同大多数村庄一样,西马庄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文明的基础是发展。为扭转这一趋势,马玉彬结合村里实际,决定以西红柿为主导产业,搞自动化种植。
“我们用村集体收入购买了自动化设备,村民干些轻体力活就能把西红柿种得很好,一个大棚一年预计能收入10万元。 ”马玉彬说。
2017年,西马庄村新流转土地200亩,新上大棚25个。由此,村内冬暖式大棚达到了81个、高标准大棚达到30个,实现了户均一个棚。该村还邀请了北京世纪君盛设计公司实施总体规划,确定了打造“西红柿嘉年华”主题公园,让西马庄村成为集采摘、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区。
2018年,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西马庄村全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优势和环境优势相结合,注册地理商标,发展西红柿大棚采摘产业,实现特色种植、乡村旅游两大产业的完美融合。
目前,村里的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有了主导产业,村民和集体都能参与入股经营,集体和村民就能实现双增收,村里富了、集体有钱了,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就有了坚强的经济后盾。
“成绩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支部班子,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以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西马庄村实现高质量、高品质发展。”马玉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