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闻网讯(记者 解桂颖 通讯员 王德政)当前,正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施工的黄金时节。6月15日,尽管天气炎热,但在张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仍然可见挖掘机来回作业,各施工队正在加快推进桥涵、道路等工程。
“修了路,挖了沟,建了泵站,俺们农民以后种田就更省心省力,大家伙儿早都盼着了。 ”正是农忙时节,正在田里劳作的农民霍爱霞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今年是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必然选择。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顺势而为,于今年年初,同时启动实施2017、2018两个年度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为近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任务较为繁重的一年。项目涉及我县张华镇、前曹镇、恩城镇、王庙镇50个行政村的2.4万亩农田。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平原乡村振兴。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提水泵站16座,新打机井98眼,输变电线路 48.323km,共疏浚开挖沟渠74.64km,铺设节水管道77.81km,新建及维修桥涵建筑物243座,修建混凝土路6.78km,营造农田防护林1.8万亩,种植107速生杨7万株。
事实上,自“十二五”以来,我县于2012年实施第一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至今,已完成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0个,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建设标准方田近300个。开挖疏浚沟渠、修建机耕路、配备水利机电设备、建设输电线路、修建桥涵闸、打机电井、建电灌站……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了田方林网、沟通路连、旱浇涝排,形成了沟网、路网、林网、管网、电网“五网”罩田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等雨抗旱,旱涝不收,发展缓慢的被动局面,真正结束了“望天收”的历史。
三唐乡韩庄村原支书董文兰深有感慨地说:“从前,俺村是挨号排队浇水,用的是旱井小白龙,浇的是咸水,救苗不养苗。通过农业开发,俺村全部浇上了黄河水,给俺村老百姓办了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又一重要内容。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在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对于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田里水、电、路样样不用愁,蔬菜、水果行情好,改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了。 ”“蔬菜大王”田佃新说。
各项目乡镇也因地制宜,按照产业调优、产品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采取宣传引导、典型带动、政策促进、龙头合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路子。
据统计,全县已有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涉及耕地20多万亩。王杲铺镇的万亩京津蔬菜园区,坊子乡的冬暖式大棚蔬菜园区,王打卦乡的西瓜、韭菜生产基地等更是远近闻名。而且,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明显提高,农民收入连年递增。
目前,我县2017年、2018年农业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东风超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年产52万公斤无公害西红柿项目;平原县生态农业家庭农场年产6.7万公斤无公害西红柿种植基地新建项目,也都在紧张施工。
同时,农字号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县通过采取加大投入,扶优、扶大、扶强农字号龙头企业,在全县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龙头型经济格局,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起了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福洋生物有限公司,与我县3万多农户签订玉米订单种植合同,公司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价格收购,每公斤玉米收购价格平均高出市场0.15—0.2元;大蔡牧业有限公司,通过畜禽良种繁育推广,培育了蛋鸡和肉猪生产基地,带动全县3万多饲养户走上致富路。
“我们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民心工程为目标,加强规范管理,狠抓工程质量。同时,紧紧围绕全县重点工作,开发好新产业,促进全县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活力、绿色、富裕、和谐新平原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县开发办主任李建强说。